|
陜西西安唐新羅質子金泳墓考古成果公布6月17日,記者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:日前,《陜西西安唐新羅質子金泳墓發(fā)掘簡報》發(fā)布,該墓是首次經(jīng)考古發(fā)掘的唐新羅質子墓葬,出土墓志詳細記載了金泳生平,對研究唐代質子制度、唐與新羅關系等內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。 2022年4月至6月,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位于西安市雁塔區(qū)東姜村的38處古代遺跡進行了考古發(fā)掘工作,其中一處墓葬為唐代新羅質子金泳墓,北距唐長安城約2千米。 墓中共出土各類隨葬器物83件(組),集中放置在墓室內,有陶俑、陶動物、陶塔式罐、銅錢、墓志等。其中墓志為青石質,由蓋、志兩部分組成,志蓋為盝頂方形,陰刻篆書“大唐故金府君墓志銘”,志石為正方形,其內楷書銘文共557字。 據(jù)墓志記載,該墓墓主為唐新羅質子金泳,生于唐天寶六年(公元747年),于唐貞元十年(公元794年)逝于長安城太平里館第,終年48歲。金泳為新羅圣德王金興光堂兄金義讓之孫,其家族三代以質子身份留唐宿衛(wèi),并獲授官職,兩度任副使參與唐廷對新羅的吊祭冊封,其生前官至新羅蕃長,負責管理僑民事務,是目前所見史料中唯一一位擔任新羅蕃長的人。 新羅是歷史上存在于朝鮮半島上的國家之一,公元622年,新羅遣使入唐,開啟唐與新羅關系的先河。此后近三百年間,唐與新羅保持密切來往,新羅是向大唐納質最多、持續(xù)時間最長的國家,質子地位在諸國質子中最高。 與上述發(fā)掘簡報同期發(fā)布的《唐新羅質子金泳墓志考略》一文認為,金泳墓志為唐與新羅關系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,其志文不僅勾勒出金泳家族的入唐脈絡與政治生涯,更是唐代質子制度、外交策略及文化交流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金泳家族三代留唐為質的經(jīng)歷,印證了唐代“質子宿衛(wèi)”制度的延續(xù)性與功能性。金義讓、金泳祖孫三代以質子身份獲授高階官銜,也體現(xiàn)了唐廷對蕃夷上層“懷柔遠人”的政治策略。 編輯:金文婕 審核:王仕偉 版權聲明:如有侵權 請聯(lián)系刪除 |